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2014年底,財政部下發了《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》,中央財政將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分檔給予專項資金補助。海綿城市正引領綠色城市建設方向。
根據住建部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,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,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,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、滲透和凈化,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。
建海綿城市就要有“海綿體”。城市“海綿體”既包括河、湖、池塘等水系,也包括綠地、花園、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。雨水通過這些“海綿體”下滲、滯蓄、凈化、回用,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、泵站外排,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,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。
原有的“海綿體”要有效保護。過去,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,往往會填湖平壑。根據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,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、濕地、坑塘、溝渠等“海綿體”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;受到破壞的“海綿體”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、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,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。
目前,全國各省份正在編寫相關標準,研究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案,發力綠色的海綿城市的建設。